亲子关系之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

    你的朋友圈会屏蔽父母吗?据说,超过半数的年轻人会选择屏蔽父母。到底应不应该屏蔽父母呢?面对复杂的亲子关系,小小朋友圈成为了不少人心结。

      有的担心父母催婚,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,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。

      多位父母表示:装着不知道,理解但失落,儿女开心就好……

      而那些屏蔽父母的人,各有各说不出的担忧,比如:

      “一开始没屏蔽,发个上火,说我活该不好好吃饭,天天玩手机玩的。发个感冒,又说我不好好吃饭,还怪我玩手机玩的,后来屏蔽了,还问我咋不发了……”

      “一怕唠叨,二怕担心,三怕被发现……”

      “我妈不评论我的朋友圈,连个赞都没有!”

      “理解啊,当初还屏蔽,现在解除屏蔽了,反正我也不怎么更新朋友圈了……”

      【该不该屏蔽父母 案例:我的朋友圈遭遇父母的监控】

      31岁的阿凯从小就是被母亲娇生惯养的独子,集万千宠爱于一身。但是,他也是个纯爷们,也有自己的生活。长大之后,他发现,父母对他的控制感有增无减。

      阿凯表面上循规蹈矩,按部就班,内心却狂野不羁。因此,他的朋友圈也能体现这样鲜明的两种特色。可能几天前还在全国各处飞处理繁琐的工作,加班加到凌晨两点,一到过节,他就打个飞的出国去了。而且,他还喜欢独自旅行。

      阿凯妈妈的心时常悬在儿子身上,因为母子交流渐少,她就只有通过看儿子朋友圈“监控”了。

      “这么晚还工作,工作完了还去健身房?你到底睡不睡觉啊?”

      “一个人旅游,冬天去那么冷的地方,冻出毛病怎么办?”

      “你的女性朋友就不要找那些妖艳的,老实可靠稳妥的最好!”

      “这姑娘看着不顺眼,你休了吧。”

      “你就不要去冲浪了吧,当心浪高出人命……”

      全都是这样的点评。老妈妈反正就一个儿子,老头子她也管不着,只有管儿子这个小鲜肉“情人儿”。

      阿凯看到母亲这么多的监控点评,心里自然不爽,虽然觉得母亲那是“满满的爱”。他就是那种“工作起来很拼命,玩起来很无天”的个性,上山下海开飞机,样样都来,却还是害怕母亲吓出病来。同时,交女朋友上,他觉得女孩子还是得有点味道和个性,不能一味地老实,与母亲意见不合,怎么办?屏蔽!

      他采取了选择性屏蔽的方式。如果是播报工作,报平安式微信,他就选择开放给母亲看。让老人家放心。但如果是自己又在冒险性旅行、运动等,他就屏蔽母亲。尤其是自己那些丰富的异性交友,他更是不再发给父母看了。能公开的,可能只是一些符合父母价值观的女性朋友,因为很烦恼啊,如果自己朋友圈不再发女性朋友照片了,父母又会着急了:“你到底交不交女朋友啊?三十好几了。”催婚之声,也让他难以忍受。

      阿凯价值观不传统,觉得单身挺好,也喜欢四处旅行体验生活,因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,他选择的屏蔽方式反而缓和了双方的矛盾,减少了彼此的打扰。反正每年他也会带父母去玩一趟,尽一尽孝心就够了。但由于被母亲的影响和曾经的远程“监控”,他留下了后遗症:生活中沉默寡言,生怕被父母说。很少去主动接触女生,有点孤独,渐渐剩到了现在……

      【该不该屏蔽父母 解析:发现自恋型父母】

     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父母,不管是过度监控孩子的,还是表面看似疏离孩子,实则保持观察的,骨子里其实也都有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。而这类的亲子关系,并不是真心地尊重孩子的生活价值观,理解孩子的选择和心声,也没有和孩子做成最好的朋友,彼此很难坦诚地交流。

      在我们的成长期总免不了这样的经历,和看似血缘的父母之间,却是“亲密陌生人”。常常的情况是,各忙各的。

      我有一个朋友说,父母都是科学家,一天到晚忙碌。他脖子上挂着一把门钥匙。他早上起床时可能会和父母打个照面,中午他在学校吃饭,晚上回到家时,父母还没回来,等他睡熟了,父母可能才到家。三个人一年中一起吃饭的时间都很有限,更别说亲情维护了。

      除了忙碌,就是父母的家长制作风。这里有一个心理学效应,就是父母的过度自恋可能会伤害了亲子关系。人格上过度自恋的父母会流露出以下特征:

      · 过度骄傲,动不动就向孩子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;

      · 以自我为中心,认为孩子是附属品,理所当然听自己的;

      · 过度控制孩子,甚至把自己的情绪、思维方式、行为强加到孩子身上,忽视孩子有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等。

      心理学研究指出:自恋型人格障碍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。自恋者往往长期体验着一种脆弱的低自尊,自恋者的自大总是无处不在。自恋型人格的人缺乏共情的能力。他们看起来有些时候挺理解人,但他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互动关系。这样的人也容易出现婚恋、亲子关系的困难。

      在自恋者父母的眼里只有一个,就是“自己”。这样父母教育下的孩子,无法跟父母做深入平等沟通,常常被父母监控、斥责和利用,被强加一些价值观,而导致了低自尊,和低价值感,以及缺爱的感觉。成年后还会出现心理创伤,亲密关系失助等问题。

      自恋型的父母会借助朋友圈来监督控制孩子,而忘记了给孩子应有的空间和自由,忘记了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进行沟通,和孩子平等地沟通,好像阿凯的母亲一样。

      【该不该屏蔽父母 解决:划定亲子界限感,从当下出发】

      如果你也面临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,从而减少父母的监视、控制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,可以从如下几点来看看:

      1、亲密有间,和父母发展共情式对话。

      面对亲密陌生人现象,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亲子间的共情力。建议你们每天抽出半小时(比如饭后散步的时间),来进行共情式对话练习。比如,先让孩子谈论五分钟,期间父母不打断,而是专心地倾听。此后,父母转述归纳一下孩子谈话的内容,不加入自己的意见和建议,而是反射孩子的情绪、情感、看法和感受等。试图去理解孩子的心态。然后再交换角色练习。

      2、走出评判,尊重各自的生活方式。

      面对大了的孩子,你与其成天在他朋友圈潜水点评监控,发表自己各种评判见解,不如放下手机,相信孩子已经大了,有自己的生活和处事之道,选择理解和包容,把时间放在自己身上。和老伴来一次环球旅行,旅行中尝试新的体验,开始一项新的慢运动(比如慢跑、健走、太极等),甚至学习一门新知识,让心态保持年轻态,也许孩子的行为就不那么难理解了。

      3、互相祝福,默默退场。

      其实,孩子大学之后,父母和他的关系是一个慢慢退场的过程。而目前一些所谓的“妈宝男”“妈宝女”是因为父母过度参与孩子生活,导致了孩子心理上的退行。适度彼此屏蔽一下朋友圈其实有利于双方的界限感形成,所谓的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,父母自然可以对孩子的某些事情表示关心,进行建议,但是没有决策权。至于催婚催育,更是父母不了解孩子情感的表现。化催促为祝福,化监督为理解,各自留白,各自安好。


相关分类